“陪诊师”行业呼唤规范化管理-太阳集团tcy8722

 “陪诊师”行业呼唤规范化管理-太阳集团tcy8722
太阳集团tcy8722  > 医药·健康

“陪诊师”行业呼唤规范化管理

2024-03-07 12:50:4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视觉中国供图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就医难也日益凸显。“陪诊师”的出现有助于缓解老年人就医难问题,有切实的市场需求,应予鼓励和支持。但是,医疗问题涉及人民身体健康,对该行业也应进行必要的规范

《法治周末》实习生 康婧轩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父亲生病在老家治疗,我自己不能经常请假陪伴看病,所以就找了一个‘陪诊师’。”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说,“不放心老人一个人去医院,我是在一个互帮互助群里看到的消息,找的‘陪诊师’陪父亲看病、拿药、检查。”

李女士认为:“这种新事物也需要正确的引导方向和规章制度去约束。比如,收费标准不能只靠双方讨价还价,如果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纠纷,我不知道去哪里维权。”

据了解,儿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生病后到医院就诊,常常因为无人陪伴带来诸多困难。由此,“陪诊师”这一职业悄然兴起,提供挂号、取号、代取药品、取报告、陪伴就诊等服务。

然而,《法治周末》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目前由“陪诊师”产生的法律纠纷主要集中在:双方之间以口头协定为主,未将权利义务约定清楚而产生的纠纷;帮老年人挂号、拿药和问医可能会涉及相关侵权纠纷;也更有甚者借陪诊名义行医托之实等行为。

面对这一新兴产业,要如何规范和管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陪诊”双方的权益保护

今年2月,周先生由于工作繁忙,过年并没有返乡,每年陪其父母检查身体的他犯了难。由于不放心父母独自去看病,就在某平台请了一位“陪诊师”陪伴他的父母去体检。

但他的父母却对周先生的做法很是不满,他的父母觉得:“一天把两三百元钱给个陌生人,他要是糊弄我怎么办?‘陪诊师’泄露我的隐私怎么办?”这也是当下这一职业被不少人质疑的地方。

天津市南开区的小李做了两年的“陪诊师”,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最怕的就是遇到难缠的家属,“有的老人行动不便,话也说不清楚,这我们都能理解,我们也是为了解决孤独老人就医的困境,但我们时常接到投诉,有的家属觉得我们没有照顾好老人,这也让我们很困扰”。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提到,在服务过程中获悉患者信息并用于协助患者就医属于正当使用,当然前提是患者自愿将个人信息披露给“陪诊师”,“陪诊师”也因此负有相应的保密义务。民法典规定的个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陪诊师’应在合同约定和服务必要的范围内使用该等信息,且不能擅自向其他人披露患者的个人信息(比如,将信息卖给医托),否则就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除承担民事责任外,我国刑法也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马丽红说。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晓峰说:“通常来讲,若‘陪诊师’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已经按照双方约定,协助患者完成了排队挂号、陪诊就医、代办问诊、送/取报告、代办买/送药、预约检查、上门接送陪同就诊等服务,即无须就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遭遇的身体不适等承担法律责任。但如果‘陪诊师’违反合同约定,导致患者未及时就医等,则需要为自己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患者和‘陪诊师’二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取决于双方约定,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双方应尽可能清晰地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防止权利义务关系不清导致的法律纠纷,影响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

市场化令人担忧

有数据显示,2023年有3万人在某平台搜索“陪诊”相关关键词,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部分店铺月销量多达上千单,市场上还出现了专门提供陪诊服务的网络平台。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陪诊服务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但仅由市场自发蹚路,也让人担忧。

“‘陪诊师’听起来确实能解决老人独自看病的大问题,但现实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家住浙江省金华市的陈女士谈到自己在一次请“陪诊师”时遇到的麻烦。

“我是在某直播上看到的广告,觉得花点小钱请专业的人陪我去看病,也省了我的时间,也能让在外工作的女儿别担心。可我交了400元钱后,并没有人及时联系我,在我多次拨打电话后,他们的工作人员说要按他们规定的时间去看病,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就得再加钱,这些情况在直播里并没有提到过。”

由于“陪诊师”这一“职业”的兴起,有不少机构开始打着“培训”的旗号卖课,表面上称“我们的工作人员都经受过正规培训”,而事实上,曾有接受培训的人员说:“大多数职业培训都像微商,推广‘取巧式服务’,如怎么设计话术套路、如何赚取更多费用等。”

北京市某医院的一名护士说:“就目前来说,陪诊还处在一个灰色地带,也可能扰乱医疗秩序,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陪诊是不是会变成医托?是不是会泄露患者隐私?大量陪诊员涌入医院开展商业行为,有可能打破公平就医的模式。”

马丽红表示,“医托”因扰乱医疗秩序,侵犯消费者权益而一直为法律所否定。通常医托行为会涉及到诈骗,即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得公私财物的行为。“医托”通过诱人上钩、贬低名院、抬高其推荐诊所等方式,将患者骗至就诊点(有证或者无证医疗机构),诊所医生或非医生通过冒充专家、夸大病情、虚假诊断等方式诱导消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开具大量药品等,以骗取患者财物。因此,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当追究刑事责任。即使未达到刑事责任,也应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如第49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医托”行为如果达到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依据第23条的规定,应给予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陪诊师这一职业的兴起,不少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开始关注此事,并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2023年9月底,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与上海开放大学首次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公益性培训。上海此次培训主要面向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日渐凸显的助医需求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陪诊是一种新类型的服务,而患者本身就是高风险人群,“陪诊师”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对于“陪诊师”如何在赚钱之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马丽红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要签好服务合同,通常此类服务合同需要包括服务项目、服务费用、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权责划分,保密条款、免责事项等条款,其中应包括患者的身体情况信息,对于服务婴幼儿、老年人、精神疾病、心脏疾病、瘫痪、传染病患者应更加谨慎,避免因患者隐瞒或者未完全披露病情而导致“陪诊师”误判而引发更多风险。

第二,“陪诊师”应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和知识、信息储备,不仅应了解医院的就诊流程,也应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三,在服务过程中注意避免其他风险,比如,尽量不要用私家车接送、不给患者自带食品、保护患者隐私等。

马丽红表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就医难也日益凸显。“陪诊师”的出现有助于缓解老年人就医难问题,有切实的市场需求,应予鼓励和支持。但是,医疗问题涉及人民身体健康,对该行业也应进行必要的规范,比如,应进行资格考试和体检,保证“陪诊师”具备基本的医疗常识和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应加强行业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违法犯罪的也要依法进行处罚,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责编:韦文洁

——法治周末
太阳集团tcy8722的版权所有 太阳集团tcy8722 copyrights © 2014-2024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