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天,71城,上万病种,dip速度背后
2020-12-10 08:19:0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杨瑞静
“dip突然出来,大家有点懵。”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吴优表示。
从10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文明确开展试点,到11月4日公布71个试点城市,再到11月20日印发病种目录,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推进。
dip来势汹汹,让很多还在“懵”的人感到压力山大。据了解,目前各试点城市的医保局和医院都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对于众多医疗信息化企业来说,dip其实很简单,甚至会推动行业在未来几年内加速发展。
争一个走在前面的机会
首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也有商丘、东营、淄博等。“71个试点城市中,有中心城市,也有一些条件不太好的边远城市,这是因为dip对信息化水平要求不太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邵晓军提到。
即便信息化要求低,也不意味着dip建设就能一帆风顺。由于dip评价数据仍来源于病案太阳集团tcy8722首页,实际操作中,仅数据收集就会花费高昂成本,对于信息化能力不强的地域而言,甚至会挑战加倍。
万达信息医疗保障行业咨询总监陈凡提到,他们在医疗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广州和上海,数据收集及清洗工作用了3到4个月,而在信息化能力较弱的山东潍坊和辽宁营口,更是用了半年之久。
吴优直言,在这次试点城市中,“有些医院的病案太阳集团tcy8722首页质量很差,甚至没有。”他认为,这就是令当地医保局焦头烂额的原因。
费时费力,上述71个城市为何还要加入试点?其中一个原因是,相比于一年前开始试点的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而言,dip的操作方式更为简单。
drg在逻辑上要求医院之间采取标准化的诊疗路径,然而,中国一个地级市内的不同医院,甚至同科室不同医生之间所采取的诊疗路径,都可能有差异。相比之下,dip是基于历史数据生成分组及病种支付标准,同一病种在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诊疗路径,但不影响该病种的相对分值。
以一个区域内100例肾移植病例为例,假设平均费用是9万多元,在drg模式下,每一个病例的支付费用都是9万多元;而在dip模式下,支付费用可以在6万到12万元之间浮动。
drg基于医学逻辑,有统一的临床路径,将所有病种打包在一起;dip考虑的是诊断不同诊疗方式的组合。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是为了“争得一个走在前面的机会”。在健康界举办的一场会议中,有医院管理者提到,“选择在新政策刚开始磨合的时候进入,我们会掌握一定话语权,等到真正落地之时,医院管理也会走在全国前面”。
dip试点最终有71个城市参与,比drg试点城市多了41个,或许就是最好的例证。
“承认历史数据,是对医院让利”
简单来说,dip是按照大数据法则,数据量越大,越能显示随机事件的规律性,通过分析海量病案数据,发现疾病与治疗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于历史数据,是dip最大的特征。然而,有不少人对这一特征颇有微词。一家试点城市三甲医院的管理者杨英告诉健康界,“历史数据不一定能代表最合理的医疗数据”。以往,医生在同一疾病的诊治中,对医疗耗材和药品的选择标准不一样。有些医生会考虑到疗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回扣等因素,最终每个人选择的医疗方案差异很大,所以,历史数据中肯定包含一部分不合理、虚假的医疗数据。
但dip遵循的是“存在即合理”。“它把所有的行为都当作客观数据。”陈凡说,“dip是先设置一个分值,后面再不断根据新的历史数据调整分值,逐渐剔除不好的医疗行为。”陈凡解释道。从这个角度上讲,drg是要一步到位,将所有的医疗行为统一到一个路径中,dip更像是在慢慢矫正。
深入分析药耗集中采购与dip的联动,陈凡认为,这也是医保对医院让利的过程:药耗价格降了下来,但dip又把以往被使用的药耗价格数据为付费标准。简单来说,“支出大幅减少,报销小幅减少”,中间的利润让给医院、医生。
dip背后推手是谁
从提出到公布试点,dip的推进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健康界采访过的多家医疗信息化企业都表示,在技术上从drg到dip的调整,非常容易。“虽然容易,但推进步伐这么快,一些没有积累的公司想要掉头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吴优所指的积累,是指曾经做过相似产品和算法模型。无疑,这会让没有dip经验的厂商占据劣势地位。
有分析认为,医保局推广dip试点,直接受益者其实是服务于医保端的核心供应商和公司。例如,拥有成熟案例的万达信息,看起来更像是“dip速度”的受益者。被媒体称为dip“模范生”的广州,其医保局dip系统就出自万达信息之手。来自万达信息的陈凡,对“dip速度”的分析则是:国家医保局想要通过加快太阳集团tcy8722的支付方式改革,降低按项目付费的比例。
我国现行医保太阳集团tcy8722的支付方式有5种,即按项目付费、总额预付制、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其中,按项目付费的比例最高。
目前看来,单靠drg并不能实现降低按项目付费比例的任务。据吴优透露,“实际上,30个drg试点城市中应该只有两个城市真正落了地,其他的城市都还在模拟运行中”。一方面,drg对医疗机构的数据质量和信息化建设要求高;另一方面,drg对临床路径要求高,多种原因导致drg推进缓慢。
于是,相对简单好操作的dip隆重登场,并被寄予厚望。“各种政策叠加在一起,才能发生组合效益。”陈凡说。
明年出现订单爆发期?
一般来说,dip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医保端与医院端。
在医保端市场空间上,dip比drg产品定价稍低。陈凡以一个城市300万的规模推算,71个试点城市加起来也仅有两亿规模。即便如此,万达信息依然愿意把服务重点放在医保端。陈凡告诉健康界,“因为医保支付改革就是医保局牵头在做的”。
具体来说,这是因为未来医疗服务更多是要数据的广泛性、标准性,相比之下,医保的数据标准性和全面性要比医院好。“从这一方面来说,服务于医保端的企业成长空间和爆发性会更好。”招商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泽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
相比之下,“医院端的市场却比医保端大”。陈凡解释,从数量上说,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医保局,却有数量众多的医院。
对于医疗信息化企业来说,在医院端要做的就是帮助各大医院做好成本管控和绩效评价。以望海康信为例,“我们主要帮助医院做好从医院级、科室级再到病种级的精益管理”。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副总裁陈显莉告诉健康界。
从发展态势看,医保控费及医疗机构精益管理已经是不可逆趋势。dip目前只是试点期,根据文件,所有试点城市要在2021年年底实现运行。据此,陈凡预测,医疗信息化企业在2021年会出现订单爆发期。
(本文转载自“健康界”)
责编: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