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政策红利不能被医疗机构“打折”
2024-08-15 08:49:3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丁慎毅
北京的潘先生说,在一些医院,一颗牙的治疗费用高达七八千元,也就是所谓的“打包价”。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不满足于只挣一颗牙的钱,坏牙拔,病牙也拔,甚至还哄着拔好牙,多拔才能多种,在拔牙数量上让患者多掏钱。不仅如此,某些机构还以“免费检查”“低价体验”等方式吸引患者,再通过增加服务、添加耗材、捆绑消费等方式,增加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花销。(8月10日中国之声)
去年年初,国家医保局首次开展种植牙集采,将曾经上万元一颗的种植牙牙体的价格直接降到千元以内。同时,在医疗服务方面,国家医保局对单颗常规种植牙必需的医疗服务,采取了打包医疗服务费限价治理。打包医疗服务费范围包括:种植全过程的诊查费、生化检验和影像检查费、种植体植入费、牙冠置入费、扫描设计建模费。2023年,全国已经累计种植了降价后的种植牙150万颗。
根据规定,各地三级公立医院单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收费,原则上不超过4500元,符合特定条件的地区或医疗机构允许适当放宽。如果涉及复杂病例,比如说涉及额外治疗的,不包含在此次打包医疗服务费当中。
新政策实施之初,必然要考虑各种情况,让政策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弹性,没想到这一善意被一些私营机构恶意为之。这些机构到处打广告,用低价格吸引患者。有人一看便宜就去了,但他们的病例未必符合广告上的标准。比如,医疗机构评估一颗牙是否需要拔有严格的标准。如果机构拔掉了不符合拔牙标准的牙,该机构便存在为多收钱或图省事的可能。此外,选择修复治疗是拔牙还是种牙,灵活度很大,一些机构会通过话术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治疗方案。
记者搜索社交平台发现,类似种植牙问题的帖子有很多,还有不少教消费者如何“避坑”的科普帖。而消费者集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也是“多拔多种”、机构增加服务项目等价格不透明的问题。
这些机构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故意模糊治疗方案,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有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应尽量去正规的医院或专科医院咨询,“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高的机构。但是,对于一些消费者特别是老人来说,低价对他们更有吸引力,这也给了一些机构可乘之机。
要杜绝这些乱象,需要监管的牙齿硬起来。比如,根据国家医保局的规定,牙科机构广告宣传的必须是种植一颗牙的最高打包价,而不是一颗牙材的价格,同时要在机构的显要位置,公示打包医疗服务费范围,监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医疗机构针对这些要求进行检查。此外,监管部门要对种植牙机构实行全面的信用治理,每年公布当地种植牙机构的信用排名,以此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就种植牙机构而言,通过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野蛮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了。机构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战略,在坚守法律人伦上下功夫,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口碑上下功夫。
总之,好政策更需要好执行和好监管。新政策落地后,监管部门要及时跟进,多一些精准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创新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不让好政策的红利打折。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