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人才的缺口也要及时“修复”
2024-08-21 22:34:3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戴先任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文化遗产大国,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博物馆6833家,其中大量待修复的文物深藏于库房之中。然而,全国文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现实的供需不平衡使得“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文博系统18万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平均每个博物馆不足10人。其中具备精湛技艺与较高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少之又少。
文物修复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如,文物修复工作能够恢复文物的原貌,让文物“起死回生”,还能延长文物的寿命,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但文物修复师稀缺,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利影响,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量短板”。文物修复人才缺口,不仅让文物得不到及时修复,还可能让文物遭到“破坏性修复”,此前一些地方就曾出现对文物进行“破坏性修复”“毁容式修复”“创造性修复”的事情。比如,2016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违规使用水泥对“最美野长城”进行修复;有一些博物馆由于修复师人才缺失,出现文物发霉等保管不当的问题;有的文物没有得到有效修复,只能放置于库房……
近年来,考古、文物修复等昔日的冷门和小众专业,已经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兴趣择业,且文物修复相关专业往往入学即就业,而且带编制,因为专业报考的人并不算多,竞争反倒比一些热门专业更小。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关专业长期处于冷门状态,导致这些专业人才仍有较大缺口。虽然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仍跟不上我国文物数量激增的速度。
基于此,国家和社会要鼓励更多年轻人选择这些专业“安身立命”,高校要重视此类人才的培养,行业要重视此类人才的爱护,进一步改善从业人员的职称、编制和待遇问题,让文物修复师成为有前途的职业,让从业者能够充分感受到职业尊荣感和使命感。此外,还要做好人才的定向培养,让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不能让文物修复人才的缺失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后腿。
责编: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