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艺这一年
2024-02-23 15:53:4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编者按:
作为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法治文艺在即将过去的2023年可谓异彩纷呈:传统的艺术形态与法治结合得更为自然、贴切;普法文艺活动中闪耀着诸多创新;法治元素成为展览主角,吸引着法律圈内外的目光;法治题材影视佳作频出、备受好评……在回望过去一年的同时,我们邀请法治文艺创作者代表谈谈他们的2023;我们还将目光聚焦在2023年格外耀眼的法治题材影视作品领域,业内专家学者共话法治题材影视的崛起与未来。
□马岚熙
2023年是法治文艺的丰收之年。文艺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了不少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在不少地方,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活动令人耳目一新。这些法治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法治意识,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传统“四宝”
戏曲文艺活动在宣传法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3年,各地的戏曲院团、剧团纷纷推出了一系列以法治为主题的精彩演出。比如《法律的力量》,通过演绎一个普通家庭因侵犯知识产权而发生纠纷的故事,展示了法律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公正裁决》则通过演绎一个农民工因工资纠纷维权的故事,强调了法律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这些剧目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深入人心,进一步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法治意识。
剪纸艺术也被广泛运用于法治文艺活动中。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能够直观地传达法治理念。在过去的一年中,多地的剪纸艺术家纷纷创作了一批以法治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形象地表达了法律的公正、权威和严肃性。
此外,书法艺术也在法治文艺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严谨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人们传递了法治的深刻内涵。各地书法家纷纷创作了一批以法治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包括横幅、对联、题字等。其中,法治日报社主办的“书·法”活动把“书法遇上法律”的生动火花展现得淋漓尽致。精湛的笔墨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魅力。这些书法作品不仅在各地展览中亮相,还通过网络和媒体广泛传播,唤起了人们对法治的思考和关注。
摄影艺术也为法治文艺活动增添了新的亮点。摄影作品通过镜头记录下法治建设的点滴,展现了法治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各地摄影爱好者纷纷参与到法治主题的摄影比赛中,用相机记录下法治在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成就。比如,一幅名为《法治在基层》的摄影作品,通过记录农民法治知识宣传咨询站的工作实景,展示了法治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效果。而千千万万的摄影作品汇集起来,通过展览和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法治的重要性。
用一位法治文艺工作者的话说,当今,法治文艺下乡需要注重对传统“四宝”戏曲文艺、剪纸艺术、书法艺术和摄影艺术的创新。“下乡”意味着要将法治文艺活动带给农村地区,因此必须对目标受众有深入的了解,调查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只有通过创新的方式,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参与。例如,尝试将法治知识融入文艺演出、戏曲剧目等,使法治观念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和理解。
文化深处
在2023年的法治文艺活动中,多地通过举办法治知识竞赛,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在城市中心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学校等不同场所,竞赛活动定期举行。这样的举措既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法治成果和法治宣传的平台,又使法治宣传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且,通过竞赛的方式,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为法治建设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政法部门,法治知识竞赛的气氛更为热烈。今年,在福建省龙岩市,“书香警营”创建与“快乐学法”大赛有机结合,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当地公安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2023年,人们发现,在许多展览中,“法治”是绝对的主角。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传承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在众多与法治文化、法治文物有关的展览中,中国政法大学一场以“獬豸”这一司法神兽为主题的展览可谓别开生面。獬豸是一种古老的神兽,它象征着正义和公正,被视为法律的化身、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神兽展上,每个独角神兽旁并没有单独设置解说牌。作为策展人与学术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雪梅解释,没有设置解说牌是想给观众提供一个欣赏、探究和发现的场景,希望大家在观赏中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只理想的獬豸。
百态的独角神兽,通过这样一场展览,走进了参观者的心中,燃起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好奇与向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神兽在今年还走出了校园,走出了北京,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它们的“足迹”,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华法文化的厚重气息。
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之中,在中华法文化的深处,是否还有类似于獬豸这样的“代言者”等待着站在一场场展览的聚光灯下?它们是否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这场独角神兽展带给人们太多启发……
影视“丰收”
2023年是法治题材电影的丰收之年,许多备受期待的作品相继上映。这些精彩纷呈的法治题材电影,既是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佳作,又是以艺术为取向、极具观赏性的经典。
上映于岁末的《三大队》票房口碑均获成功。电影讲述了三大队的警员们侦破一起恶性入室盗窃转化抢劫、强奸致人重伤案的故事。在办案过程中因意外导致嫌疑人死亡,三大队警员集体入狱;六年后,队长程兵被释放后依旧难以放弃心中执念,十一年间辗转各地追凶,最终将凶手缉拿归案。《三大队》最为动人的力量来自它改编于真实的故事,其原著名为《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故事的主角程兵,实有其人,实有其事。
影视作品以人物为核心,以故事为主线。今年的法治影片中,警察形象的塑造成为重头戏。秦鹏飞、杨秉佳执导的《东北警察故事2》为此前同名影片的前传,讲述一名疾恶如仇的刚正东北小警察李红旗在一次相亲中,意外发现当地涉黄恶霸的存在的故事。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以毒品控制及压迫女性的地头蛇恶霸团伙浮出水面。面对一个个无辜受害的女性,一群禽兽不如的罪犯,李红旗决定死磕到底,铲除这颗“黄色毒瘤”。
而在岭南,相似的英雄故事也在上演。《除恶:飞车党》的主人公们来自佛山刑警八大队。他们打击“两抢一盗”的英雄事迹响彻两广。佛山市刑警八大队是国内成立的第一支打击街面“两抢”犯罪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对于扭转“两抢”案件多发的形势起到了关键作用,2004年至2010年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万多名,被市民称为“铁骑神鹰”。电影中,不乏民警与手持刀枪的犯罪分子贴身肉搏,跟踪、取证、追捕的环节,而更动人的,却是那些“不那么英雄的时刻”。他们经常遇到种种困难,甚至每天都面临着受伤乃至牺牲的可能,但从未有人改变过初心,仍身先士卒战斗在保护市民安全的第一线。
麦兆辉导演的《检察风云》作为“第一部新时代检察官视角罪案公诉电影”,则是将目光投向了检察官们。大学教授夏薇涉嫌故意杀人,舆论发酵失控,多方压力涌来。检察官李睿由夜总会入手调查,却牵扯出一桩多年旧案。案件涉及校园贷、凶杀、盗墓和扫黑除恶及反腐,线索杂乱,扑朔迷离。白与黑、正与邪、攻与守、案中案、旧案与新案、加害与被害、沉默与发声、舆论失控,悬疑反转的剧情一步步推进……以检察官李睿和律师童雨辰为首的控辩双方,在庭上是对手,生活中是昔日的意中人,两人在辩论中共同还给大众一个真相。在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的影片中,检察官的形象前所未有的立体饱满和贴近生活,反而让这些正义使者更为真实亲切和可钦可佩。
回顾2023年,法治电影更多地呈现了警察、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的角色,让英雄具备了可感的温度。
【创作者心语】
文艺世界里的
“法治桃源”
□钟晋
法治与文艺的邂逅,也是现实与梦想的交融。常年身处执法司法一线,既要“听故事”也要“讲故事”,既会“被说服”也要“善说服”。久而久之,便越发感到不自信:人们对过往的回溯性认知,难以还原全部事实真相,正如人类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们对公正的理想化追求,难以凝成一个标准答案,甚至“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眼前的迷乱、心中的郁结愈发难以排解,便隐隐期盼在文艺的世界里构筑起一片“法治桃源”。
我涉猎最多的是影评,逐渐把一部电影当成一本案卷。关注真相的诠释是否合理、人物的塑造是否丰满、反转的铺垫是否充分、正义的探讨是否深刻……对“做菜者”不甚信任的职业习惯,似乎早已根深蒂固,总想像“取套娃”一样层层穿透编剧和导演的内心。在一番“头脑风暴”后再将其转化为文字,既能深情入戏、又能关照现实,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反躬自省。经此“左右互搏”的内功心法训练后,至少提升了甄别“故事”与“真相”的能力。五岳归来不看山,看的电影越多自然口味越刁,但一直警醒自己的影评只为修心不为毒舌,因为自己有时也分不清是身处“戏台上”还是“戏台下”。
我用功最深的是书评,最为崇拜是古文,从中可窥得先贤的旷世之才学、家国之情怀、济世之良策、为政之事功。我自知才薄德寡,在妄自揣测、斗胆言说之前,必先谦恭礼敬、潜心拜读。名为“观书而评”,实为“学有所感”。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出好文章,不光靠文字功夫,不只依赖学识支撑,还要仰仗人生历练得来的见识、胸襟和情怀。自古政令法度、策论兵法、诗词歌赋皆是文章,以文章为载体才能凝聚智慧、传播思想、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文章不能华而不实、光靠辞藻堆砌,而需言之有物、有补于世;文章同样不能“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调研、深思熟虑后才能写出服务实践的好文章。我常扪心自问,书评也会检视出自己的学识深浅、境界高低、格局大小、内心好恶。当以一字自处,便是“诚”!
(作者系湖南省湘潭市司法局局长、资深法治文艺评论撰稿人)
人文情怀
让我离正义更近
□张振华
我是政法记者也是中国作协的会员,我非常热爱和珍视我这两个身份。不管是作家也好,记者也好,我都希望自己首先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人,有人文情怀才有可能离正义更近,离人性更近,才能在政法工作这个环境里,沉淀和梳理出由镣铐和鲜花构成的诗意和光辉,写出足以融入读者灵魂,影响读者内心的篇章。
好的法治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相比于其他类型作品,法治文艺作品的政治性、程序性、专业性要求都要高一些,创作难度相对更大一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我国现行政治制度,而且要熟悉掌握基本法律规定和实际应用,对司法体制和社情民意都要有比较深刻的洞察,同时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技巧。
法治工作领域是一座法治文艺创作的富矿,尚待我们进一步开垦和挖掘,需要我们作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我,追求创作艺术的更高境界,发现生活与工作所隐含的内在联系,于众声喧哗中找到自己写作的定位与定力。
我将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根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实际,创作出反映新时代法治工作者精神和生活风貌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
(作者系资深政法新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最温暖的法治故事
召唤着我们
□胡杰
法治工作留给人的印象,不应仅是国徽、制服和冷冰冰的法律文书。它的背后,还有许多人与人的关系,蕴涵着取之不尽的故事宝藏。作为法治文艺的书写者,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去发现、开采这座宝藏,把最温暖、最有特点的故事挖出来,再把它用人话讲出来。
2023年12月,《法治周末》刊发了我采写的纪实作品《苗乡最炫警察蓝》。我采访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台江县,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台江县公安局曾经在十几年中获得过3次“全国优秀公安局”。我从“民俗里的警察故事”这样一个切入点,搜集到了“敬桥节”里,社区民敬邵晓军化解两个村寨争夺“敬桥权”的矛盾纠纷故事;派出所所长刘泽凯通过喝“和面酒”,让一对势如水火的兄弟重新变成了手足的故事。而作为一个苗乡“新民俗”,我与写到了台江正火爆的“村ba”讲了一个辅警王再贵在“村ba”当解说员的故事。
完成这篇稿件,另一个与民俗无关的故事却也让我难以忘怀。想调回凯里的女民警汤昌燕不太安心工作,但一个“小女人”改变了她。
一个面孔稚嫩的孕妇来派出所报案,她“丈夫”家暴。汤昌燕跟她一聊才知,小女人才十六岁,已经生过一个孩子,现在怀的竟然是第二胎。这里的高坡苗族有早婚的传统。在一次办案中,汤昌燕解救回的一个女孩儿,堕胎时竟然不到十三岁。这些女孩子的悲惨遭遇,深深地刺激了汤昌燕。于是,她制作了一个《爱心呵护,健康成长》的课件,去她派出所辖区的中小学,重点给女孩子们讲校园欺凌与性侵。在讲课过程中,她还成功地解救了一个遭受母亲男友性侵的女生,并将那名男子绳之以法。
我把汤昌燕的故事也以“采访札记”的形式写了出来。暖心的法治故事,哪里会嫌多呢,是吧!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新闻中心三级调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