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法治讲坛》聚焦“手机成瘾”-太阳集团tcy8722

 《百家法治讲坛》聚焦“手机成瘾”-太阳集团tcy8722
太阳集团tcy8722  > 名家说法

《百家法治讲坛》聚焦“手机成瘾”

2023-11-09 09:38:3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百家法治讲坛》录制现场。

《百家法治讲坛》主编 贺 斌

《法治周末》实习生 薛佳乐

一脚、一拳……言语辱骂亲生母亲,还威胁“要自杀”,只因母亲不让自己看手机。这是今年4月9日,发生在云南省昭通市的真实事件,一名12岁男孩在诊所输液,因想玩手机便拔了针头跑了出来,母亲追上后制止,当街便对母亲辱骂殴打。

无独有偶,7月26日,北京市地铁金鱼胡同站内,一名15岁的男孩因沉迷游戏,手机被没收后,也对母亲进行了言语辱骂和拳打脚踢,一旁年幼的弟弟被突如其来的暴力吓得哇哇大哭,民警闻讯赶到现场进行了处置。

手机成瘾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对家庭、社会产生着负面影响。“游戏成瘾”是手机成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9年9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成瘾”认定为新的精神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中。

青少年是手机成瘾的重灾群体,为有效破解和应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问题,本期《百家法治讲坛》与山东大学计算心理学研究院院长姜斌祥教授就手机成瘾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讨。

《百家法治讲坛》:手机成瘾的现状是怎样的?

姜斌祥:2022年2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公布了对全球24个国家近3.5万人在2014年至2020年手机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其中中国用户在手机成瘾问题上排名第一。此次研究对象是青壮年,平均年龄28.8岁,女性占比60%。研究表明,2014年至2020年全球范围内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日趋严重,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在手机成瘾的群体中,大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手机导致旷课挂科被退学。除大学生之外,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比如,徐女士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自从孩子迷上了手机,她便过上了“痛不欲生”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看到孩子抱着手机或平板的背影,在手机游戏中早已把作业忘到了九霄云外。劝导呢,没有效果,还被扣上“啰唆”的帽子;没收呢,又免不了引发恶战……这导致徐女士一看见孩子在玩手机时就怒发冲冠,又无可奈何。

百家法治讲坛:手机成瘾的危害有哪些?

姜斌祥:目前认为,手机成瘾的两大危害,即身体危害和心理危害。

对身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视力、睡眠、身体发育等方面。比如,长期玩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影响睡眠质量致使出现失眠症状,还有手机辐射的问题,对儿童的危害是很大的。费朗大学有一项测试表明,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出现厌学,失去求知欲。还有容易引发肩周、颈椎等疾病,容易变得孤僻、孤独,丧失注意力等,其生活圈子变窄,人际关系较差,存在抑郁症的隐患等。    

《百家法治讲坛》:手机成瘾的使用特征是什么?

姜斌祥:手机成瘾的使用特征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过度使用:往往会忘记时间或者忽略其他事情,致使上网时间长度超过预期;二是戒断反应:当无法使用网络时出现易怒、紧张或抑郁的特征;三是耐受性增加:不断追求更长的网络应用时间,更换安装更好的电脑设备、软件等;四是产生负性后果:好争论、说谎、成绩下降以及易疲劳等。

《百家法治讲坛》:手机成瘾是如何形成的?

姜斌祥: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现代医学的普遍共识是生物易感性、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导致形成成瘾。成瘾大致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朋辈及家庭因素导致过度使用网络和手机。比如:电脑、平板和手机放在床头,睡觉前朋辈邀约玩手机游戏,父母为了自己玩好不受干扰好不负责地放开孩子也玩手机;另外就是家庭的溺爱式管教、威权式管教、忽略式管教等3个管教方式都使得孩子比较容易过度使用、沉迷手机。

第二阶段,玩手机既忘忧解愁,又能得到生活中得不到的归属感、成就感,故沉迷手机。

第三阶段,手机愈用愈多方能满足,戒断难受,再次使用手机后,无助沮丧,又再用。

《百家法治讲坛》:手机成瘾的机制是什么?

姜斌祥:可从几个著名实验和神经科学视角解释手机成瘾的机制。

首先,几个著名试验说明了手机成瘾机制。一是在一项研究实验中,名为“moments”的手机app对其用户使用手机时长的追踪统计数据来看:总体用户平均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约为3小时。

二是一个无手机恐惧症试验:英国yougov研究机构经过试验研究,于2008年首次提出“无手机恐惧症”概念,意指手机不在身边或由各种原因导致手机联系不畅时产生的担忧甚至恐惧感。

三是无底碗实验:比如,如果你吃饭时,有人在暗中源源不断地向碗内补充食物,那么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吃下更多食物。这是因为,碗中食物分量没有减少,所以人们没有得到“结束”的提示,所以继续进食。受到这项实验启发的硅谷顶级软件产品设计师aza raskin发明出了无限滚屏功能,滑不到尽头的手机页面,吸引着用户不停地向下滑动页面查看内容,手机的使用时长也因此会直线上升。四是斯金纳的鸽子实验:斯金纳曾经利用鸽子进行行为实验,他发现,如果在鸽子敲击按钮时投放食物,不久之后,鸽子就能学会按按钮获取食物。更神奇的是,如果换成随机投放食物,鸽子就会为了这个不确定的奖励,而多次敲击按钮。无法预期的奖励,成了刺激与行动关系的关键。我们不停地刷手机是因为手机app给我们的反馈/奖励是随机的,我们知道自己肯定能在app上刷到感兴趣的东西,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刷到。这样,人们就手机成瘾了!

其次,我们来讲讲手机成瘾的神经机制。

一是成瘾的神经心理链结模式:人们具备享乐避苦本能,而玩手机能激发愉快满足感;若持续使用,则产生耐受性、戒断痛苦反应等。

二是手机游戏成瘾髓鞘化异常:手机成瘾者会产生髓鞘化(脑内高速带宽)异常,比如,打手机暴力游戏一周,其额叶、前扣带回皮质的活化就会下降。

三是通过非药物强迫行为可加以改变大脑酬赏回路:多巴胺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递质,当大脑期望得到奖励或产生新的知识时,它就会释放出来,而手机正是利用了人类内心的弱点,不确定的反馈时间越短,越容易获得快感:一方面,手机创造出的短期的多巴胺驱动的反馈回路正在使我们上瘾,不定时地点赞;另一方面,当参加可以分泌更多多巴胺的活动时,时间估计会被缩小,就像是大家花费在打游戏上面的时间会比画在工作上的时间感觉过得快。于是,根本停不下来!

四是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利用磁共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动力改变: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手机成瘾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其中手机成瘾组21名、对照组23名参与了这项研究,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bm)研究灰质体积(gmv),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静息时的神经活动。研究结果显示,更频繁地查看手机社交媒体的人,也可能对来自手机的传入信号更加冲动。

五是eeg脑电微状态。这是一种通过电极阵列上电位的空间拓扑关系来定义多通道脑电信号状态的方法。结果表明:手机成瘾者在注意力转移、重定向和工作记忆方面存在缺陷,听觉信息处理和语音处理能力也比健康对照组差。

《百家法治讲坛》:手机成瘾后怎么办?

姜斌祥:手机成瘾后一定要进行戒瘾治疗,否则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戒瘾目标:控制或停止使用手机。戒瘾原则:采取个体化和综合性治疗措施,对大多数手机成瘾者来说至少需要3个月治疗时间。

首先,“放下手机,立地成才”。

其次,屏幕的颜色是用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建议把手机屏幕设置成黑白。蓝光使人清醒,蓝光的减少也会降低孩子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建议使用防蓝光的屏保或手机膜。

最后,对于重度成瘾者,我们可以有多种手机戒瘾治疗技术可选。一是现代医学戒瘾技术:前往医院专业科室进行诊断和治疗。二是传统医学戒瘾技术:使用中成药脱瘾及对症治疗,包括针灸、“穴位操”“经络刺激仪”等。三是教育矫正技术:开展教育矫正,如个别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技术、项目矫正技术等。四是心理矫治技术:动机晤谈技术;认知行为治疗;正念防复瘾技术;内观疗法;叙事治疗技术;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家庭治疗技术等。五是运动干预技术:要求进行多关节、技巧性、协调性的中高强度的运动干预,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提升自尊和控制能力。六是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技术;经颅电(直流电/交流电)刺激技术;经颅超声刺激技术;脑深部电刺激;生物反馈技术;神经影像技术;脑机接口技术(bci)等,从而促进防复。七是人工智能与数字戒瘾技术:包括数字干预软件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技术、虚拟现实干预技术等。八是社会工作技术:以戒瘾为起点,进一步引导成瘾者的自我重建,最终达到成瘾者的社会融入。九是戒瘾效果评估技术:主要是以神经影像为代表的可视化定量戒瘾评估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作为最前沿的数据分析技术,也经常在戒瘾评估系统中进行应用。

《百家法治讲坛》:如何预防手机成瘾?

姜斌祥:手机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复杂性的脑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生物、心理、社会学因素有关。从医学角度来看,对成瘾者需采取预防为主、早期干预与治疗康复的三级防治模式。

首先,共情倾听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玩手机的需求。

其次,共同约定上网和玩手机规范,家长以身作则。制定孩子健康上网和玩手机规范:0岁至3岁: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不可以用,3岁至6岁:限制一天不超过1小时;6岁至9岁:兼顾科技产品使用与运动/社交生活的平衡,监督下使用,每天限制在两小时之内,家长以身作则;9岁至12岁:规范下使用,一天不超过两小时的使用规范,违反规范,可停用电脑、平板和手机等产品一天;约定关机不用电脑、平板和手机等产品的家庭时间;12岁至18岁:自主管理。对于科技产品和平台执行的规约机制:尽量限制10岁以下的孩子平日使用手机,假日只能使用半小时到2小时,10岁至14岁孩子平日只能在写家庭作业时用计算机,14岁以上才给手机。

再次,每用30分钟就要站起来活动10分钟。

最后,多增加“高四感”生活和非手机生活。一是“高四感”生活(归属感、愉悦感、成就感、意义感),包括社交性休闲活动:结交新朋友;参加社团;打电话给朋友聊天;与朋友逛街;参加家庭聚会庆生会等。运动性休闲活动:骑单车;慢跑;游泳;做瑜伽等。文艺性休闲活动:唱歌;写书法;下棋;拼图;看电影;听音乐等。户外游艺性休闲活动:登山;遛狗;吃美食等。实用性休闲活动:按时完成作业;照顾宠物;写日记;整理房间等。服务性休闲活动:当义工;辅导弱势同学作业等。二是经营家人关系:与孩子一起累积爱的存折,家人的爱是抗压的支持力量。三是以生涯教育找出孩子的优势能力:学业成绩不是唯一决定成就的标准。四是以生命教育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顺境、逆境坦然面对;学会纾解压力,为他人服务。

《百家法治讲坛》:如何培养孩子上网和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姜斌祥:对于这方面,我推荐五种网络和手机使用好习惯。首先是“人”,父母和孩子讨论网络和手机交友情形;其次是“事”,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隐私,还要适龄让其接触网络和手机游戏;第三是“时”,要规定每天网络和手机使用时段,规定每天先做功课再上网和手机;第四是“地”,睡觉时手机不放床边,且要关机;第五是“物”,使用可控管时间、时段、内容的网页和手机app。

具体预防手机成瘾的使用手机策略:一是隔离,不放床边、不随身带、关机静音;二是删除app,社群网络app、游戏app、浏览器;三是上网流量限制;四是守护天使管理app,监控使用时间、时段、隔离不当网页;五是择选健康上网手机app。

《百家法治讲坛》:如何帮助已成瘾的孩子戒“瘾”?

姜斌祥:对于玩手机已成瘾的孩子,采取下列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首先,要循序渐进正面管教。

其次,行为改变(操作制约)。诱导、正能量、加奖惩分明且逐步合理的引导孩子的上网和玩手机行为改变。

再次,要多称赞少责罚。

希望本期探讨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同学,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破解手机成瘾这一难题,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家庭的幸福感,以及护航网络安全等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扫描以上二维码观看视频节目。

责编:韦文洁

——法治周末
太阳集团tcy8722的版权所有 太阳集团tcy8722 copyrights © 2014-2023 www.legalweekl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网站地图